【我觉得这里应该是有夸张之意的,征老人或许有可能,因为当时实在缺兵,但是拄着拐杖的老人不大可能吧,可为什么我们看到这样的句子却不觉得这首诗假,那就是因为它其中的艺术真实感染了我们,让我们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样的事是会发生的,甚至并不是个例。¢第¨一?墈\书-旺¨ ·冕~沸\跃,黩?】
【按理来说,现实主义文学它会尽可能地隐藏作者的情绪,就是把真实的事件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但我们在杜甫的诗句中却能感受到他的情绪,这就是因为我们了解他的生平,了解当时的背景,也将自己的内心置身于他所写的诗句之中,然后我们就会发现他的作品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听到了先时自己没有涉及过的内容,他大概是明白现实主义之意,甚至能够确定自己的诗句就是现实主义,但是要如何才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呢?
自己的诗作流传甚广,当是有感染力的,但有生命力吗?
【这些诗句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就来自于他对于生活的细致入微地观察和了解。】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咸*鱼?看.书/ -唔?错′内`容,”老翁从军,家中老妻本是不同意的,可是拦不住,在老翁走的时候蹒跚着步子追出来,不曾想却摔倒在地,年迈的她穿着单薄冬衣在地上哭得是如此伤心。“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双方都知道这次的分别恐怕就是死别,她自己尚且饥寒,还一直劝我加餐。“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老夫妻感情甚笃,可是却因为战争纷乱不得不分开。】
【前面好不容易激起来的斗志,这会儿向下落去,但老翁并没有一直消沉,他开始安慰自己的妻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土门、杏园都不是那么好攻陷的,“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现在不比当初在邺城,也不一定那么容易战死,“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人有悲欢离合,哪管你年轻还是老弱?所以别太难过,人终有一死的,能如此光荣地在战场上死去,也不算白死!】
【这句话既是老翁在劝说老妻,也是老妻在劝说自己,既是杜甫在劝说那些从军的人,也是他在劝说自己。】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叹息,是啊,有什么法子呢?
明知是死路,可除了这路就没了其他的路。?k*s·y/x\s^w′.*c!o*m_
战是死,不战也是死,为何不试着努力一下?
若是没了兵,国土失守,那就没了国,没了国还哪来的家?
除了这样劝说自己,还有别的法子吗?
公元212年,建安十五年。
曹操又想到了子建写下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之句。
若是所有的将士都有他这样的气魄,那定能所向披靡。
自从他完全决定将子桓作为接班者,已经许久未单独与子建谈过,近来子建乖顺,也不知是否真心。
他素日自负,若是因此起了坏心是曹操最担心的问题。
可想起这样的句子他又将怀疑压下去了几分。
再看看。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承上启下的一句话,走之前想到少壮时国泰民安之景,不免感叹一番。其实这里的少壮时不止是指的老翁的少壮时,还有唐朝的少壮时,也就是开元盛世。 】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抿唇,也想起了那时候的日子。
似乎也是从那时候起,他觉得自己已经是千古一帝,无需再过多操心便能将大唐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
谁知这么短的时间内,竟就……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现在到处都在打仗,到处都是尸山血海,“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哪里有乐土?怎么还能犹豫?“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我毅然决然地抛下家庭前往战场,真是让人痛彻心扉啊!“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这里给我们的感觉仿佛既是老翁在吶喊也是杜甫在吶喊,他们都很痛苦,可即便前路艰辛还是得去做,这就是人,这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不就是杜甫的写照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杜甫在做官时明知不该去劝说圣上了,可还是做了,最后被圣上不喜。
明知是不好的结局,却被命运推着不得不去做。
这就是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