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
杜甫想了一下,难道是自己言语间过于直接了?
【不过咱们不得不承认,这两个词差不多就把李白一半给概括了进去,不管这诗是不是杜甫写的,但三月认为杜甫是不大可能去讽刺李白的,这些从他怀念李白的诗歌中就可以看出来,而这两句与其说是讽刺,不如说是朋友之间的规劝。-d~i?n\g~x¨s,w?.·c_o′m`】
【朋友之间互骂那不是常事吗?我猜测杜甫可能情商不大高,《旧唐书·杜甫传》里面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严武,就是在成都帮助杜甫的一个人,他很欣赏杜甫,但是杜甫有一次喝醉了就跑到人家的床上,说:“严挺之乃有此儿”。严挺之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儿子?】
情商?
就是自己说话直来直去?
跑到……床上?
杜甫有点怀疑自己了,但更怀疑女子之言。
不可能吧?
但这旧唐书,听起来乃正史也。
杜甫:“……”
【情商不高这结论只是三月自己的猜测,我甚至怀疑杜甫困守十年未有建树,可能也是因为得罪了人。/衫-巴\看^书/蛧_ ~已·发\布!醉·鑫?璋,踕\不过还是那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杜甫对李白的欣赏还是不用怀疑的,他刚到长安不久就写了一首《春日忆李白》表达自己对李白的赞赏和怀念。】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原来此诗句是出自这时候。
这前两句之前女子提到过,李白忽地就想起来了。
他扫了一眼巨幕之上的整首诗,心中滋味莫名。
有酒能想着他的,那都是可引为知己的。
【李白诗作无人能敌,他的才思远超旁人,“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诗作中有着庾信诗的清新,有着鲍照诗的俊逸。】
【庾信和鲍照也是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杜甫也是很欣赏这两位的,他还曾在《戏为六绝句》中赞扬庾信,“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优秀的人都是差不多的,所以杜甫一再地将李白与自己赞颂的人并列,完全能看出他对李白的态度是正面的。′墈^书^屋-晓′税-徃/ ¨追_嶵`歆\蟑`截′】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如今我们俩一个在北方赏春,一个在江东看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什么时候才能再一起饮酒谈诗文呢?】
【杜甫不仅在春日思念李白,在冬日还写了一首《冬日有怀李白》,他在诗中写“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杜甫都有点不相信自己给李白写了如此多的诗文了。
据女子之言,他去长安不是为了寻找机会进入朝堂吗?
为何频频念起李白呢?
他是很欣赏李白没错,李白的文才,李白的性情都是旁人所没有的,可似乎也不至于。
难道是明年他去鲁郡与李白之间发生了何事吗?
【从这一句话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杜甫在长安城的处境,按理来说他到长安一年左右的时间该是呼朋引伴的时候,怎么会“寂寞书斋里”呢?】
【这个原因可能有很多方面,但是从这里就能看出杜甫的这条路不太好走了。】
这条路确实不好走。
若是好走,他和李十二白、高三十五等人如何会到今天还没成功?
但即便不好走,他也不可能轻易放弃。
长安。
这路怎会如此难走?
李隆基也想不通,他迫切地需要人才,而那些人才迫切地想要来为他做事,这难道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吗?
都是奸臣之祸,他细想了一圈,竟觉得自己身边一个可信之人都没了。
该叫谁来帮自己?
他到底还能信谁?
【后来759年,干元二年,安史之乱已经爆发,杜甫弃官前往秦州,在这里他写下了好几首有关李白的诗句。】
【在年初时,李白被流放,但后来在路上遇赦放还,不过杜甫只知道他被流放的消息,于是在担心他的情况下写下了《梦李白》二首和《天末怀李白》。】
什么?
被流放?
李白这次是彻底呆住了。
自己做了何事,为何会被流放?
他这一生坦坦荡荡,从未做过什么伤天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