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年2月,新北都城的冬天漫长而沉闷。!微¢趣′暁!说^ ·勉,肺+阅·毒?寒风裹挟着细碎的雪粒在空中盘旋,仿佛永远不会停歇。空气中弥漫着冰雪消融后的湿冷气息,像是某种无形的压迫,渗透进每一扇紧闭的窗缝、每一块冰冷的砖石之间。街道上行人稀少,偶尔有巡逻的士兵踩着积雪匆匆走过,皮靴与地面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打破了死一般的寂静。
对于习惯了战场喧嚣的人来说,这里的日子未免太过无聊。尤其是在欧洲局势日益紧张的当下,连禁卫军都调遣了十万人马奔赴前线,整个帝国仿佛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准备。街头巷尾流传着各种传言:有人说秦皇将亲自领兵西征,有人则坚信这场战争会持续十年以上。但无论真假,人们都能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正在逼近——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那片沉静天空。
每天清晨,天还未亮,物资飞艇便从东港基地缓缓升空,拖着长长的尾迹划破灰蓝色的天空。-m¢a-n′k?a.n?s?h-u^.`c/o,m′这些庞然大物宛如巨兽,在晨雾中缓缓腾空,引擎低沉的轰鸣声惊醒了沉睡的城市。它们装载着武器、弹药、粮食乃至医疗用品,目标首指中亚边境。帝国对这场战争志在必得,而所有的情报与文献,凡是来自旧世界或其他地区的文字书籍,都被列入收缴名单。它们被送往天工城,在那里由专门的语言学者翻译、整理,再统一销毁。这不仅是为了防止敌方情报渗透,更是为了重塑一个属于新帝制的知识体系。
而在前往中亚哈省的路上,一场秘密行动正在进行。夜色如墨,车队沿着蜿蜒的山道缓慢前行。雪地里留下一道道深深的车辙,像是一条通往未知命运的轨迹。情报人员押送着一名特殊的“客人”——拿破仑·波拿巴。?咸~鱼!看*书-罔. `最`鑫′蟑/劫·哽+歆~筷-他身着灰色披风,神情冷静,眼神中却藏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期待。他己被软禁多年,但并未失去那份王者之气。尽管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些许痕迹,但他依旧挺拔如松,目光锐利如鹰。
他坐在飞艇厢角落,望着窗外不断掠过的雪原,思绪万千。他曾是欧洲的主宰,如今却成了阶下囚。可他心中清楚,自己之所以未被处决,是因为这位年轻的东方帝王另有打算。他的嘴角微微扬起,带着几分自嘲,也带着几分期待。
几天后,他终于见到了那位传说中的秦皇。身后是整片辽阔的北方大地。他亲自接待了拿破仑,设宴款待,言语间透出几分敬重。“你曾是欧洲的主宰,我亦将如此。”他说这话时,语气平稳却充满自信,仿佛一切早己注定。
宴会之后秦皇指着远方的地图,向拿破仑讲述自己的战略构想。他邀请拿破仑一同观看自己如何征服欧洲,仿佛这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盛大的演出。拿破仑静静听着,不发一言,只是凝视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色箭头,心中暗自思忖:这位年轻的帝王,是否真能完成自己未能实现的伟业?
此时的欧洲战场上,战火早就停歇。经过拉锯,各国联军终于达成共识,决定以俄国为屏障,阻止秦皇的西进计划。他们调动了欧美非三洲的所有可用兵力,集结于乌拉尔山脉以西,意图借助严寒的气候与庞大的人数优势,耗死这支远道而来的东方军队。
武器方面,双方差距并不明显。尽管秦皇拥有火炮和更先进的步枪,但欧洲人也并非毫无还手之力。他们尝试过制造飞艇,却发现只要一颗子弹击中燃料舱,就会引发剧烈爆炸,因此认为这种飞行器威胁有限,甚至是一种累赘。这种误判,或许正是未来战争走向的关键。
而在宫廷深处的一间密室中,几名帝国谋士正围坐案前,讨论着关于拿破仑的处置问题。有人主张将其彻底软禁,以防他在关键时刻倒戈;也有人建议给予一定自由,利用其影响力瓦解欧洲内部联盟。最终,秦皇拍板:“让他看,让他听,让他感受这场风暴的力量。”
于是,拿破仑得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频繁出入军营与指挥所,亲眼见证东方帝国如何组织后勤、调度兵力、布置防线。他看到那些整齐列队、纪律严明的士兵,看到那些精准高效的补给系统,也看到了秦皇如何用铁腕手段维持秩序,同时又以恩威并施的方式赢得民心。
每当夜深人静,他独自坐在书房内,翻阅那些从旧世界带来的残卷,脑海中浮现出昔日法兰西的荣光。他开始思考,如果当初自己也有这样一支军队,是否就能真正统一欧洲?如今,这一切的答案,似乎就掌握在这位年轻帝王的手中。
他抬头望向窗外,星辰闪烁,仿佛也在注视着这场即将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