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3年4月,春日的阳光洒落在秦皇陈东的书房窗前,照得那张铺展开来的战报泛起一层金光。?微,趣¢小′说¢ *首/发~他坐在案前,手指轻轻摩挲着纸面,眼神里闪烁着难以掩饰的激动与骄傲。那是一封来自天竺前线的捷报——帝国在南亚的远征军己彻底击溃英军最后的抵抗,整个天竺次大陆即将纳入华族版图。
消息传来时,他正批阅一份关于北方边防的奏章,手中的朱笔猛然一顿,墨迹在纸上晕开一团红云。他抬起头来,望向窗外庭园中随风轻摇的柳枝,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笑意。几年了!从最初的试探性出兵,到如今将大英帝国的皇冠摘下,这一步走得并不轻松。可现在,胜利就在眼前。,x-i¨a`o¨s,h~u?o/c-m_s,.-o+r!g!
“终于……”他低声喃喃,声音不大,却透着一股压抑己久的释放感。他站起身来,缓步走到殿前高台之上,望着远方初升的朝阳,心中翻涌起无数思绪。天竺,这片土地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正是帝国下一步腾飞的关键跳板。而今,它终于落入掌中。
想到这里,他的目光更加深邃。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战争结束只是第一步,如何治理、如何开发,才是决定未来百年国运的大事。
果然不出所料,短短数月之内,大量战俘被押解回国,成为修筑铁路与公路的重要劳力。这些人在战场上曾是敌人,但如今,他们不过是帝国建设洪流中的一滴水珠。?齐^盛,晓?说~蛧\ *毋*错_内¨容_与此同时,恒河两岸广袤无垠的大平原更让陈东心潮澎湃。那是天然的粮仓,是华族最擅长利用的土地。他仿佛己经看到,成千上万的农夫在这片沃土上耕作,稻谷飘香,炊烟袅袅,百姓安居乐业。
“这片土地能养活多少人?”他在一次朝会上问大臣们。没人敢回答,因为数字太大,谁也说不准。他只是笑了笑,道:“那就多送些人过去。”
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人口迁移开始了。从北疆到江南,从沿海到内陆,无数家庭收拾行囊,踏上前往天竺的旅程。他们带着种子、农具、甚至祖宗牌位,只为在新的土地上开辟新的人生。而在他们身后,一座座英国人留下的工厂也被拆卸打包,运回国内重新组装投产。未来的天竺,不再是殖民者的堡垒,而是华族的超大种植园和农业基地。
当然,文化上的融合也不能忽视。汉语推广成了重中之重。陈东深知,语言是最有效的统治工具。天竺人虽多,但性格温顺,易于管理。只要教会他们说汉语、写汉字,再给他们一口饭吃,他们便能安心归附。“谁来了都是爹”,这是他在私下里常说的话,语气中带着几分调侃,却也藏着几分自信。
不过,他也清楚地知道,治理一个地方,不能只靠武力和语言。卫生与环保问题必须提上日程。他特别关注恒河的水质问题。那条河,曾是天竺人心中的圣河,如今却臭气熏天、污秽不堪。他不愿让这条河流成为帝国统治的污点。
“如果恒河还是那么脏,将来史书会怪我。”他在一次御前会议上严肃地说,“我们不是来糟蹋土地的,是要让它变得更富饶。”
于是,一支支工程队被派往恒河流域,清理河道、修建排污系统、设立公共卫生站点。帝国的旗帜插在哪里,文明的火种就要在哪里点燃。
夜深人静之时,陈东常常独自站在宫墙之巅,遥望南方。他知道,在那个遥远的地方,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悄然开启。而他,便是这场伟大变革的缔造者之一。
他没有后悔自己的决定,哪怕前方仍有未知的风险。因为他相信,只要华族的脚步不停,这片大地终将成为帝国新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