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E小说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第235章完结

第235章完结

对对对!

正是如此!

不知该如何表达的不识字的那些人只能听着女子的话而发出赞叹。¨x^i¢a!o~s^h\u/o_c-h+i·..c\o\m^

他们虽不懂,却也认同李白就是诗仙了。

李白,是连幕中女子都仰望的仙人啊!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温庭筠平日里最喜欢追求辞藻华丽的。

所以他的诗文不是真正的好,是这意思吗?

但幕中女子先时提及自己分明还是赞赏自己的吧?

是他理解错了?

不过之前说陶渊明时,女子确实也赞了陶渊明的“朴素中见绮丽”。

温庭筠眉头慢慢锁了起来。

【李白心里很清楚自己不可能和安禄山等人同流合污,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幽州,南下游魏州、汾州、梁园、曹南、宣城,在这一时期,他写下著名的《独坐敬亭山》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两首诗比较重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李白一怔。

他离开了?

什么都没做,他就这般离开了吗?

他不是应该挥剑斩杀叛军,哪怕身首异处也在所不惜吗?

至少不该是灰溜溜地走掉吧?

难道是找救兵去了?

没想到今天比昨天更晚。`我^得!书!城* ′已?发,布\蕞~辛`彰`结,

那就浅浅祝大家节日快乐吧~

第87章

李白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特别简单,跟《静夜思》似的,但是其中所表达的感情却十分浓厚。】

安徽,宣城。

许多人突然听到了自己附近山峰的名字,大晚上的就精神抖擞起来。

跟《静夜思》似的,那不是思乡吗?

若是思乡,那是他们宣城不好?

想必也不会,李白写的诗句中,倒也还没有说哪处不好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果不其然,“只有”二字那是说明敬亭山还不错。

李白是不是想在此处隐居呢?

但他心向皇城,就算此处再好,他应当也不会留下。/E_Z\晓`税!网/ ~首!发-

【诗中每一个字写的都是诗人眼前的景,但是每一个字所表达的都是他的情,此所谓景语皆情语。】

“情语?何物?”

“什么情?”

敬亭山的农人们都不懂,但听意思当是好话吧?

【鸟都飞了,云也散了, 诗人周围只有静立的敬亭山。古来人们表达心中志向,多以白云为先,陶渊明曾在《咏贫士》中用“孤云独无依”和“众鸟相与飞”这样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孤独,这里李白的诗句显然是受了陶渊明诗句的影响,但是他的重点却在敬亭山。】

东晋。

陶渊明是能理解李白这首诗的。

那种孤独,那种没人理解的心情,是与他相同的。

至于是孤云还是那什么敬亭山都无甚关系。

【由此,我姑且猜测一下当时的场景,诗人或许是垂头丧气地来到这个地方,又或许只是心情淡然地坐在某处定定地望着敬亭山。】

【其他的一切都被他抛开了,那些鸟儿那些云是真的都不在了吗?是真的周围除了敬亭山就没其他的了吗?肯定也不是啊。可是他这么说也有他的道理。】

【他感觉一切的人都与他不在一处,所有的人都厌恶他,除了敬亭山。那些云,那些飞鸟,就像是那些人一样,而敬亭山,可能就是他的元丹丘,是他的孟夫子,是他的贺监,是一切可以理解他的人。】

那他一定是李白的敬亭山,陶渊明想。

只可惜他与李白相隔那么多年,只怕李白永远也不会知道有他这么一座敬亭山。

而自己也没有这样的一座山。

不过陶渊明认为,李白应该也是理解他的,不然也不会化用他的诗句。

这种时空相隔却彼此能理解对方的感觉让陶渊明也忍不住地心情激荡起来。

【咱们说到这里也不用再多说,大家也应该明白了他其中所表达的感情。】

【那是一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与寂寥,但他的心中不是全然都是绝望,他还有敬亭山。】

公元744年,天宝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