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原来如此。^墈,书^君- ,庚?鑫*醉-全^
他们就说嘛,如此反常一定是出现了什么转机。
这不?
这就改变了张良的一生。
若是他们也能有张良这般幸运,遇到黄石公这样的人物就好了。
只可惜,这怕是有点难了。
等等……
幕中女子,这表情是怎么回事?
为何瞧着有些嫌弃呢?
【嗯……这故事,怎么说呢,咱就是说多少有点传奇色彩在里面,若是普通人碰到这么个怪老头谁搭理他啊?不过《史记》之中挺多虚构成分的,这件事情的具体事实如何没人能知道了,但是它却成为张良良好质量的一个象征。】
【后世之人崇敬古人,其实很多时候崇敬的也并非他们这个人,只是他们的精神。】
【李白亦是如此,他说:“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我”来到这圯桥之上,看着这古迹,更加钦佩张良的英姿风采了。】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司马迁沉吟半晌,终是没能说什么。
这不是女子第一次提及《史记》了,似乎后世之人还挺信《史记》中记载的内容的。¨微?趣′暁?说.罔· ·庚_辛.罪·筷¢
但是女子否定其真实性也不是第一次了。
司马迁觉得自己写史应当不会随意写,就算有些不大清楚的以传说代替,那不是正常的吗?
为何有传奇色彩就一定是虚构的呢?
但现在显然不是研究这些的时候。
更为重要的是之后的事,他到底应当如何来编订这一部史书呢?
【只可惜如今只见这圯桥下的碧色流水,也不知黄石公到底在哪?“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他自己能遇到这个助自己成就功业的人吗?显然没什么希望,只能“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叹息黄石公已去,徐州、泗州也早已经萧条空乏了,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可惜啊!】
若真有黄石公此人存在,谁不想得之相助呢?
但是众人都只是当作传说看看,难道李白是真的相信了吗?
应当也不是吧。
李白似乎平等地羡慕每一个得到重用实现自己抱负理想的人。
即便作为大诗人作为诗仙,李白也与他们一样,壮志难酬。~x?h·u/l_i-a\n,.+c/o′m_
此乃人间常态也。
【这首诗显然也是李白壮志难酬之作,只是所表达的方式比之我们前面讲过的几首更加委婉,从侧面表达了他的 心情。】
【李白也不只一次提到张良,在安史之乱后,他写下一首现实主义作品《扶风豪士歌》,里面提到“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报国之心,只可惜依旧是报国无门。】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安史之乱后。
自己之后写的诗?
虽只有这么一句,李白还是忍不住将自己这诗句与杜甫的诗句想比。
杜二甫在安史之乱后,诗有如此大的长进。
而自己这首诗……
女子在此处提到,显然是与安史之乱有关,可为何还是写的这些呢?
李白沉默。
所以此为自己不足杜二甫之处也?
【公元739年,开元二十七年,李白又去了楚州安宜,在这里写下一首《赠徐安宜》请求推荐,我个人感觉这一首干谒诗还是比较正常的,前面十四句都是在称赞徐县令。】
【后面才写“游子滞安邑,怀恩未忍辞。”“我”现在暂时居住在安邑这个地方,承蒙您的关照,我都不忍离别,“翳君树桃李,岁晚托深期。”托您的荫蔽,只希望你向朝廷推荐推荐“我”。】
还真是啊。
自己除了这些就无话可说了吗?
写《赠徐安宜》都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
那时候他外出游历与现在的心情确实差不了太多,都有些不知何去何从。
日后他不会再去干谒。
无需干谒。
干谒有何意义?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首诗在李白的诗里应该是排不上号的,诗句中没有了那种豪情,失去了他自己的风格,有点像是自暴自弃之作,可能也是因为如此,所以干谒也没有成功。】
【再者这徐县令的官职可能还是有点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