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E小说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第144章完结

第144章完结

“咳咳!”

李隆基差点一口老血吐出来。¨鸿¢特/暁?税-罔- ^更/歆\最!哙`

唐王朝迟早要完。

不可能,他绝对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兵权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能好大喜功,不能贪图享乐,不能听信小人,要减轻赋税……”

他一句一句小声念叨,就像是疯了一样。

【在这首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叹息,表达了自己的忠君爱国之情。】

【余光中先生曾经在《寻李白》中说李白“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而后就有人评说杜甫,“眉头一蹙就补全半个乱世。”这首诗充满了血和肉,他连同杜甫其后的许许多多的现实主义诗作一起让我们看到了那段惨痛的历史。】

李白在女子这里听到了许多的夸赞,这一句是最戳动他的心弦的。

可豁达如他,这时也欢喜不起来了。

没有人想要看到战争,没有人想要经历死亡。

他突然共情于女子口中的杜二甫。

那种明知山雨欲来,却又无遮风避雨之地的感觉当是十分难受的。?s+h_u.x.i?a\n!g_t.x′t¢.-c?o_m~

他也愧疚,愧疚如今的自己即便也清楚这世道的不公,除了写诗倾吐却没有任何改变的办法。

【看了这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大家应该就能很好地对比我们前面讲过的《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他的风格在慢慢地形成,其实在写作技巧上来说是差不了太多的,但是其思想深度完全不在一个层面。】

【这也是为什么杜甫能在诗才遍地的唐朝获得今天的地位的缘故。】

【陆游曾评价他“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杜甫的文章和他的忠义是分不开的。】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女子提到的诗句是陆游在九年前写的《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中的诗句。

那时他去阆中杜甫祠堂,写下那首诗。

其实当时他表达的也是自己的壮志难酬。

他与杜甫,也算是同一类人了。

【这一年,安史之乱爆发,但长安附近还维持在一片表面的宁静之中,到那时,繁荣数年的唐朝已经很久没有过战争,所以敌军从范阳打到长安,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卡^卡+晓-说-蛧· ~勉_费\岳′犊′】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简直没眼看。

这大唐江山可以说是他一点一点打下来的,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竟就叫敌军打到了长安?

这叫他如何不痛心?

那是他的大唐啊!

李世民看着巨幕,竟陷入深深的无力之中,他真想从巨幕钻进去找到李隆基看看他脑子里装的什么豆渣。

他一定要想想办法……谏臣,谏臣十分重要。

增添谏议大夫人选,不得诛。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这种感觉实在可怕。

她只要一想到自己在这大明宫里安逸享乐,而外面却是一阵血雨腥风就心里一阵发颤。

这事情要怪李隆基,当然得怪。

但怪他却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此事才是最重要的。

然,她竟一时想不到办法。

突地,她脑中灵光一现,不是完全没有法子的,她可以设立巡抚使,只要能够了解民间的情况,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此类的事情发生。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的双手止不住地颤抖,他听到了什么,敌军势如破竹。

他完全不敢想象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统治下的大唐。

他李隆基分明是一个千古明君。

怎会如此?

【公元756年,在长安沦陷前,李隆基跟着杨国忠等人被迫西逃,结果在马嵬坡这个地方发生兵变,杨国忠被杀,杨玉环也在此处自缢。自此李隆基和太子李亨分开,李隆基去了成都,而李亨北上,在灵武称帝。】

兵……兵变?

杨国忠如何此时才被杀,不是早该死了吗?

李隆基没去想杨玉环的事情,现如今她实在无关紧要。

太子即位,那他呢?

自己还在,他就敢即位?

“谁给他的胆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