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可以为百姓再献一份力。′k!a-n!s`h′u^c_h¢i,./c+o\m¢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我每天都想着回归田园,怎么能离开这么久呢?“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终究是要回去的,我的决心就像那霜雪中屹立不倒的松柏。】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丕召集了众人一同商议接下来的事务,恰逢幕中女子出现,正巧一起看了。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①”刘桢叹道,“若这陶渊明将松柏之志置于政事,恐成就不小。”
曹丕颔首,“此子诗才惊人,只不知有无治世之才。”
【整个一首诗都是在说他不想做官而想归隐,其实能看得出来陶渊明当时的心里应该还是有些纠结痛苦的。】
【他并不是不想做官,只是在官职上待得很痛苦。】
【就像李白一样,李白做梦都想当宰相,但是最后却当了一个无实权的翰林供奉,干的最多的事,大概就是唐玄宗和杨玉环玩得高兴了,请他去写几首诗助兴,所以李白也离职了嘛。】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求_书+帮! ¢毋?错`内?容,
李世民笑了笑,很好,李隆基是吧。
等他登基那一天,他就要下一个密诏,绝不将皇位传给叫李隆基的!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冷笑一声,很好,李隆基永远别想出临淄一步。
她得好好物色一下。
什么没用的人都能当皇帝了!
还是自己培养的安心些。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回首往事,自己做梦都想做宰相。
可现在他已经四十多了,连宰相的边都还没摸到。
罢了,顺其自然吧。
反正,无论如何,他都不可能再回去做那翰林供奉。
【虽然说他们离职的原因是不同的,但那种没办法施展自己才能的心情应该是一样的。】
【像白居易、苏轼、欧阳修等人都挺喜欢读陶渊明的诗句的,但是他们都没有随意地隐居,这官基本上一做就是一生,像白居易和欧阳修还好,都曾身居高位。·幻?想-姬+ /首·发^但陶渊明的这位忠实粉丝苏轼,我们才了解过,仕途不能说是一帆风顺,只能说是万般坎坷吧,但他一直在为朝廷为百姓做事。】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微微叹息,且不论他最初想做官的原因是什么,世道如此,既能出力,自然还是不该逃避。
更何况,他如今又无需因五斗米而折腰。
做的事为的是天下人,想来陶潜若有这样的机会,当也不至于如此为难。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粉丝?何物?线粉?”苏轼诧异。
但显然这里的粉丝不是指吃的食物,当是与先时提到过的迷弟类似。
“不能说是……只能说是……这表达也着实有些奇怪。”
【所以由此可见,他们所推崇的陶渊明的思想并非是他的摆烂的消极的一面,而是那顺应自然的自由的积极的一面。】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辋川别业。
虽说陶潜辞官并无错,可因一时之快惹得半生清贫,实在是不明智的选择。
王维虽常住在这辋川别业,但还有左补阙之职。
朝廷如今已变了样,该做的事还得做。
此女说得不错,当学陶潜自由积极的一面,虽二者本就难以分割。
【到这个时候,陶渊明距离最初进入游宦生涯已经很多年了,那些官场上的想看到的不想看到的大概都已经看了个遍,这时他基本上是已经完全对官场失望。】
【到了公元405年,义熙元年,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这是他最后一次做官,干不到三个月又离职了。后来再有人请他做官他都拒绝了。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了他真正的隐居生活。】
【这次离职他写下了我们都很熟悉的《归去来兮辞》。很多人对他的这篇抒情小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就只有这一篇而已。】
1042年,庆历二年。
欧阳修并不否认。
这篇赋辞达意畅、语言自然,确实是难得的佳作。
晋代能出其右的,在他看来,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