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不知能飞到何时,又飞往何地罢了。_求?书.帮¢ *埂¢新?嶵\全`
【这看似与他的“性本爱丘山”有些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 热爱自然并不一定非得永远处在自然当中嘛。】
【但是呢,后来陶渊明确实是在做官与归隐之间反复横跳,这主要还是因为我们之前讲过的那个时候复杂的政治环境。】
744年,天宝三载。
辋川别业。
王维静坐于室,心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①。”陶潜之反复横跳并无任何过错。
他只是在那时未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官职罢了,如同如今的自己一般,如此便是想兼济天下亦不能够。
【前面做过什么官,我们不太能考证,所以前面的心路历程咱也不知道,不过咱们可以推测一下。】
【后面在398年,隆安二年,陶渊明做过桓玄的幕僚,那个时候桓玄的篡位野心就已经很明显了,陶渊明也看得出来,在他心里,自己是东晋人,桓玄想篡位显然不符合他对大领导的期许,所以为了躲避动乱,再加上其母亲去世,他就趁机离职了。`7*k′a¢n-s¨h!u*w,u+.!c¢o.m¨】
【再者孔子的“仕”不是积极入仕,而是“学而优则仕”,就是学有余力了你再去入仕去做官。】
【孔子还提出过这么一个观点,“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大致意思就是说,这个政治环境适合做官了,咱再出来做官,不适合咱就归隐。】
王维十分赞同此观点。
现如今便是无道之时,那他就适合待在这辋川别业悟道参禅。
他又想起自己已逝的好友孟浩然,心中略有怅然。
不是不见,是无道矣。
【其实陶渊明的纠结是在于他想做官,但是那个环境确实不大适合他在官场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让他很纠结。】
陶渊明嘴角的笑终于也有些僵住了。
虽然他早已经不打算再入仕,可如今再说起来却还是心有不甘。
年少有志时,谁不想在官场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呢?
可这世道,并无他陶潜立足之地。
陶渊明叹息。
不如一方菜园一壶酒也。!伍¨4?墈/书′ *首\发?
【另外让他纠结的思想根源还有一层就是陶渊明他不止信奉儒家思想,他还信奉老庄 ,甚至你也能从他的作品里看到佛教的影子,但不多,主要还是儒和道。】
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陶渊明这个单元设置的时间大概是公元410年,这时候颜延之跟陶渊明应该还不熟,这里是私设~
谢谢大家的支持。
哒~
第36章
陶渊明
【我们说东晋时期流行清谈,清谈的内容多为老庄思想,陶渊明再怎么也不可能独立于世,不可避免地也受到了这些思想的影响。】
西晋景元年间。
会稽。
“叔夜,这陶渊明不可能独立于世,吾等如何独立于世?”
服用五石散后,山涛与嵇康快步走在竹林间,以求散热,白色的袍子上时不时被落下的竹叶沾染,他二人也未曾察觉。
嵇康一拂衣袖,袍中灌进一阵风,让他舒服地低吟一声。
“此子受民叫六经束缚,如何独立于世?”
无民教则无束缚矣。
山涛知他一向固执,但仍心存希望,劝道:“做官正可将民教执于手中,改民教而求自由, 不正好?”
嵇康瞥他一眼,满脸你在说什么胡话的表情。
山涛也知不可能,但叔夜三番五次惹得晋公不悦,实乃不祥之兆。
“你再想想,尚书吏部郎而已,先去试试,不行再……”
“山巨源!切莫再言,否则请你离开了。”嵇康蹙眉,毫不客气道。
山涛叹息,没再多言,只与他继续迎风而走。
巨幕中的女子仍在继续。
【在他的作品当中有很多化用老庄典故的地方,比如说他在《命子》中写到的“厉夜生子,遽而求火。”他用这句话表示父母对孩子的期盼。】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陆游跟苏轼一样,近来也比以前更爱读陶诗了。
想来大家老了,都慢慢向往隐居生活。
不管是陶渊明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