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E小说 > 重回明末:朕的骑砍大军踏破全球 > 第27章 浅谈明清士卒盔甲

第27章 浅谈明清士卒盔甲

这章主要是谈谈我小说里面盔甲的种类,和为何火器使用比较少的问题,资料主要来自于《满文老档》,这部史书是由努尔哈赤手底下大汉奸编篡,记载后金的历史。\比/奇\中/闻¨网` `冕.沸?岳?黩!部分观点借鉴了知乎知识博主朱世巍。

首先谈一下盔甲。

一、盔甲类型

(一)明军

明朝末期,盔甲虽种类繁多,但主流样式主要有三种:明甲、暗甲和棉甲。

首先是“明甲”。其特点是铁甲片首接暴露在外,因其明晃晃的视觉效果而得名。明甲通常属于札甲类型,甲片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叠加,提供了较强的防护力。正如明人沈周诗所云“唯甲所批西十五”,其重量相当可观。广州出土的明代扎甲实物也印证了这一点,去除杂物后甲片总重达23公斤(约合39明斤),推测原重可能超过40明斤,甲片厚度多为1.5毫米。明甲一般与明盔配套使用。

其次是“暗甲”。这种盔甲外层包裹布面,内部镶嵌铁叶,因此甲片不外露,故称“暗”,也被称为“布面甲”。尽管同属铁甲,但暗甲的防护力要弱于明甲,优点是相对轻便。《大明会典》记载,“青布铁甲”重约24至25明斤,推断其铁叶厚度约1毫米。官员马文升曾希望将青甲重量进一步降低。著名的“青甲”便是暗甲的一种。暗甲通常也与明盔搭配。

再者是“棉(绵)甲”。关于其性质存在一些讨论,但据《涌幢小品》记载,棉甲使用七斤棉花制成,并未内嵌铁叶,本质上是一件厚实的棉袄,因此更为轻便。与铁质的明甲和暗甲不同,棉甲自成体系。~如^蚊^王? ~已?发¨布?最^薪/蟑*洁-明朝官方档案,如毕自严、孙元化及张凤翼的报告中,都将棉(绵)甲与铁盔甲明确区分为两类。棉甲一般配用藤盔或棉盔。

除了这三种主要盔甲,明军还使用一些辅助护具,其中以“臂手”最为著名。根据万历年间的辽镇报告,臂手似乎曾用于配套明甲,但从明晚期的图像和实物来看,也存在“暗甲+臂手”的组合方式。

在造价方面,孙承宗的记录显示,一套铁甲(包括明甲和暗甲)的造价为三两八钱白银,而一套棉甲仅需二两白银,铁甲的成本几乎是棉甲的两倍。臂手的造价则为一副五钱银。这反映了不同类型盔甲在材质和防护性能上的显著差异。

明军盔甲的配备因时、地、部队差异极大。万历年间辽东军铁甲(明甲、青甲)充足,臂手普遍;但萨尔浒之战的川兵仅用木/皮甲,嘉靖时浙兵甚至近乎无甲。总体上,边军装备远优于内地,且铁甲在南方存在保养和使用不便的问题。

明清战争爆发后,棉甲开始大量送往辽东,并逐渐成为边军主流。至崇祯年间,关宁军己形成“骑兵穿铁甲,步兵穿棉甲”的基本模式,孙承宗更规划铁甲与棉甲数量均等。

崇祯时期的具体数据也反映了这种趋势。五年蓟镇总披甲率约50%,铁甲(4千余副)远少于棉甲(近1.5万套),但骑兵基本着铁甲。战兵数量与铁甲数接近,暗示精锐部队(包括部分步兵,如孙元化西法军)铁甲率较高。作为更精锐的辽东军,其战兵(含步兵)披铁甲的可能性也很大。/咸¢鱼\看+书¨惘. ¢更-薪.最^全_

综合来看,崇祯边军总披甲率常超50%,但铁甲率在11-44%间浮动,骑兵则基本确保铁甲。同时,臂手的配备似乎减少,可能仅限于镇标等亲兵。这种盔甲“轻量化”的倾向,其原因或关乎财政压力,或为战术选择,尚难断定。

由此可知,明朝不是布面铁甲防护力更好,能防止火枪射击,其实防护力铁札甲更胜一筹,只是因为造价低,所以布面铁甲流行了。

(二)后金(清)

《满文老档》为我们提供了后金(清)对其盔甲的分类视角,大致分为重甲(对应明甲)、轻甲(对应暗甲)和绵甲。镶黄旗汉人副将王子登曾向明朝夸耀后金拥有“明甲诸申(满洲人)两万,暗甲及守城诸申共八万”,此言不论数字真伪,至少透露出后金/清的主力战兵,特别是满洲兵,普遍装备铁甲(明甲或暗甲)的重要信息。

更多证据证实了这一点。崇祯十六年逃回明朝的汉人描述,清军出征骑兵“每牛录(基本作战单位)挑披明甲达子十名、披暗甲达子二十名”,总数约两万余骑,他们所见的清军骑兵确实全部身着铁甲。朝鲜官员郑忠信也报告,后金最精锐的“别抄(即摆牙喇,皇帝或旗主的亲兵护卫)”穿着“水银甲”,这显然是指光亮的明甲,这也是我文中的亮甲鞑子,当时人都这么称呼。清朝入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