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污的事,像一记闷棍敲在陈东头上。¨微¨趣?暁?税*蛧· `唔¨错!内\容!他虽是穿越而来,前世也读过不少书、看过许多历史,但终究不是万能的神。这世上,总有人心存侥幸,以为权力之下无人察觉,便敢伸手去捞那些不该碰的利益。而这件事,让陈东意识到一个残酷的事实:哪怕自己再聪明、再有远见,也不可能事事亲为,面面俱到。
那日,他在御书房中翻阅一份密奏,脸色越来越沉。那是一封来自江南道的弹劾信,揭发当地一名漕运官员私吞粮款,致使数十万石赈灾米粮不翼而飞。百姓流离失所,官府却依旧歌舞升平。他捏着奏折的手指微微颤抖,心中涌起一阵无力感——这不是第一次,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他缓缓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宫墙外灰蒙蒙的天色,思绪万千。/k·s′j?x-s!w·.^c!o/m?他本以为凭借自己的见识和魄力,能够将这个帝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可现实一次次告诉他,光靠一个人的努力远远不够。他不能永远坐在案前批阅每一道奏章,也不能亲自巡视每一处州县。他需要一种机制,一套制度,来代替他去监督、去执行、去约束。
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来遏制这些“漏洞”。他不想只做一个靠雷霆手段镇压臣民的暴君,而是希望这个帝国能走上正轨,真正成为一个可以自我运转的国家机器。
说干就干,他下令召集全国各行各业的代表——商贾、匠人、农夫、士子、军将、地方官员,甚至还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他们从西面八方赶来,齐聚北都。!零+点/看_书~ `已+发*布!醉,歆¨漳/结-
诏令一下,举国震动。不少人闻风而动,也有不少人暗中揣测圣意。有人欣喜若狂,以为这是翻身的机会;也有人忧心忡忡,害怕新法会触动自身利益。
殿前议事堂设于太极殿西侧,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大厅。初次会议当日,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落进来,映照在一张张神色各异的脸上。陈东端坐主位,目光如炬,扫视全场。他知道,接下来的路不会平坦。
一开始,并不顺利。各地代表带着各自的利益和偏见而来,彼此之间争执不断。有人抱怨赋税太重,有人指责官吏无能,有人怒斥军中腐败,也有人质疑朝廷政策朝令夕改。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几乎每日都在争吵中度过。
陈东坐在殿上,听着这些人争吵,心中却越发坚定:只有把他们的声音听进去,才能制定出真正可行的律法。他没有打断,也没有训斥,只是静静聆听,偶尔插话引导方向。有时候,他也会皱眉思索,有时则轻声询问细节。
会议持续了整整三个月,几乎每天都在争论。有时候,陈东也会感到疲惫,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完成这件前所未有的大事。但他知道,一旦放弃,那贪腐就会卷土重来,百姓依旧受苦,帝国终将衰败。
他亲自参与每一场讨论,记录每一个建议,有时还要调解矛盾,甚至拍案震怒。有一次,一位老将军当众怒斥新法会削弱军权,险些当场拔剑,被侍卫拦下。陈东没有责罚他,反而请他坐下,耐心解释新法的目的并非削弱军队,而是规范军纪、提升战力。那一夜,他与老将军促膝长谈,首到东方既白。
两年时间,在无数个不眠之夜后,第一部《大秦律典》终于成稿。全书共分三十六卷,涵盖刑律、赋役、军规、官制、土地、商贸等方方面面,字数超过百万。它不仅是法律条文,更是一整套治国理念的体现。
颁布当日,陈东亲自站在金銮殿前宣读:“此法典乃我大秦立国之基,五年一修,以应时变。凡百官百姓,皆须知法守法,违者必究。”
台下群臣肃然,百姓跪拜,山呼万岁。可陈东心里明白,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他知道,这部法典不会自动生效,它需要人去执行,去监督,去维护。他设立了监察司,选拔清廉刚首之人,专司纠察百官;又设立法司学堂,培养专门解读与执行法律的人才。
尽管困难重重,但陈东从未退缩。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这个帝国终将迎来一个更加清明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