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
卯时的长安城仍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寒意之中。昨夜的大雪虽已停歇,但宫墙檐角仍挂着冰凌,在微弱的晨光下泛着冷冽的锋芒。朱雀大街上的积雪被清扫出一条窄道,群臣踩着湿滑的宫砖,步履匆匆地穿过丹凤门,朝紫宸殿行去。他们的靴底碾过未化的薄冰,发出细碎的咯吱声,仿佛预示着今日朝堂上的暗流涌动。殿内炭火熊熊,却驱不散那股渗入骨髓的湿冷。群臣分列两侧,低眉垂首,无人敢高声言语。殿外寒风呼啸,卷着残雪拍打在窗棂上,发出簌簌的声响。忽然,殿门大开,一阵刺骨的冷风灌入,吹得烛火摇曳不定。众人抬头,只见豫王李旦身着绛紫王服,腰佩玉带,步履沉稳地踏入大殿。他的面容肃穆,目光如炬,径直走向龙椅前方的位置站定。殿内瞬间安静下来,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李旦环视群臣,声音低沉而有力:“诸位,昨日之事,你们乃是亲眼所见,韦家猖狂至极,竟敢谋害本王!”群臣屏息凝神,不敢接话。他冷哼一声,继续道:“韦家勾结左监门卫中郎将赵谦,意图与越王里应外合,行谋逆之举!”“幸得右监门卫及时拦截,才未酿成大祸!”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片低低的抽气声。太平公主站在队列中,指尖不自觉地掐入掌心,面上却不动声色。李旦目光锐利,继续道:“韦家已伏诛,越王那边,本王也已派李多祚率兵平叛。”“但左监门卫不可一日无主,需尽快重建!”说到这里,他忽然抬高声音:“眉州刺史——李敬业,出列!”群臣纷纷侧目,只见一位身材挺拔、面容刚毅的将领大步走出班列。他身着绯色官袍,双目炯炯有神,步伐沉稳有力。太平公主瞳孔微缩,心中暗惊:“李敬业?他何时投靠了李旦?”李敬业乃名将李勣之孙,其家族世代显赫,在军中威望极高。当年李勣辅佐太宗、高宗两朝,战功赫赫,被封为英,国公。李敬业虽年轻,却已历任边关要职,在眉州颇有建树。如今突然被李旦重用,显然早有预谋。李旦满意地看着李敬业,高声道:“李卿家世代忠良,今日起,由你接任左监门卫中郎将,重整兵马!”李敬业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臣必不负殿下所托!左监门卫定当重振雄风,誓死效忠豫王!”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大殿之中。太平公主脸色微变,心中怒火翻腾:“好个李旦!竟早就在暗中拉拢了李敬业!”她死死攥紧袖中的手帕,指节发白。李旦似笑非笑地扫了一眼群臣,最后目光若有若无地掠过太平公主的方向,淡淡道:“诸位若无异议,此事便这么定了。”殿内无人敢言,唯有殿外的寒风呼啸,仿佛在预示着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谁都知道左监门卫的重要性,一旦内李旦掌握,加上右监门卫李多祚也是李旦的人,整个长安城就落入了李旦手中。太平公主站在殿中,只觉得一股怒火直冲头顶。 殿外呼啸的寒风仿佛都灌进了她的胸腔,烧得她五脏六腑都在发烫。她死死盯着站在龙椅前的李旦,那张看似平静的面容下,分明藏着步步为营的算计。“豫王兄此言差矣!”她突然踏前一步,清脆的声音在寂静的大殿内格外刺耳。群臣纷纷侧目,连站在殿角的宦官都忍不住抬头偷瞄。太平公主广袖一甩,纤纤玉指直指李敬业:“左监门卫全军覆没,如今形同虚设。”“重新组建不仅需要大量银钱,更要抽调精锐将士,眼下突厥犯边,前线将士的粮饷尚且捉襟见肘,哪有余力重建一支禁军?”她的声音越说越高,最后几乎带着几分尖锐。殿内炭火噼啪作响,映得她凤眸中的怒火更盛。李旦却只是微微挑眉,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太平,你多虑了。”他慢条斯理地整了整袖口:“组建左监门卫所需粮饷,不从国库支取,全由我豫王府一力承担。”这句话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太平公主瞳孔猛地收缩,她万万没想到李旦竟会来这一手。还不等她反驳,站在文官首列的刘仁轨已经颤巍巍地走出班列。这位三朝元老捋了捋花白的胡须,声音虽轻却掷地有声:“老臣以为,既然不需朝廷耗费钱粮,此事自然该由豫王定夺。”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看了太平公主一眼:“毕竟...豫王殿下也是在为朝廷分忧啊。”太平公主如遭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