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E小说 > 大唐:从李世民远亲到肉身成圣 > 第75章 马槊(上)

第75章 马槊(上)

前世李明听评书隋唐演义,里面冷面银枪俏罗成的五钩神飞亮银枪,十三太保秦琼的虎头錾金枪,尉迟恭的龟背鼍龙枪等等等。

曾经让他心驰神往,羡慕不己。

等来到这个时代,方才知道,那不过都是作者的臆想。

马槊,才是这个时代称霸战场的武器!

这个时代的猛将,名将,绝大部分用的马上兵器都是马槊。

秦琼,尉迟恭,程咬金,这都是唐初赫赫有名的马槊高手。

其中被后世误解最深的,就是号称混世魔王的程咬金,他真的不是用车轮大斧子的。

也不是卖耙子出身,人家父,祖,曾祖都是隋朝和北齐的重臣。

南北朝到唐末,乃是骑兵最辉煌的时代。

在魏晋到隋唐这段时间里,骑兵,尤其是人马俱甲的甲骑具装,是争霸天下的决定性力量。

马槊这种武器,正是为了适应汉末以来,越来越强大的重装骑兵,披甲战马,应运而生的。

相比长枪,马槊槊锋有明显的破甲楞,后面有留情结,普通的铁甲在马槊的高速冲击下,一击而破!

服虔《通俗文》:槊,矛长丈八谓之槊。

所以李明听到长孙无忌说到时候要送他一根上好的马槊,心里乐开了花。

他早就看李世民的那杆马槊,羡慕的流口水了。

可惜,这玩意实在是太贵,即使以现在李世民的身份,用马槊批量武装起十来个男娃也觉得肉疼。

一杆上好的马槊,造价基本都是百贯起步。

注意,是起,上不封顶!

马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前首槊锋,中间槊杆,尾后槊鑽。

光是合用的槊杆,制作就极为复杂,要耗时三年才能制成。

必须保证轻,韧,柔中带刚,结实耐用。

首先需要选取那弹性良好,韧性俱佳,且笔首的木材,去掉外层,只取树芯最精华的一部分。

还要用秘药熏通树芯的脉络,使其更有弹性韧性。

再选取弹性上佳的老竹,破成竹条。

然后把材料自然阴干,使其干燥,去除木,竹里面蕴含的水分。

而后以桐油浸泡,至少一年,使材料充分吸收油脂,不再变形开裂,充满韧性。

再凉风阴干数月,等材料彻底干透后。

以木杆为芯,外贴竹条,用胶漆胶合为一体。

竹条外紧紧缠绕优质藤条,再用结实的丝线细密的缠绕。

丝线上涂以生漆,最后再裹以葛布,葛布上再涂生漆。

就这样,干一层,裹一层,反复多次。

首到最后刀砍上去,杆身发出金铁之音,却不断不裂,方算初成。

为何要如此复杂?盖因持槊刺击敌人时,全靠这根槊杆卸力。

做到刚柔并济,柔韧有力,才算合格。

相比同为冲阵武器的欧洲骑枪,马槊的做工造价无疑高上百倍千倍不止。

因为欧洲骑枪,多用刚脆易折的硬木打造,一击就断。

这样做,也同样是为了用断裂的枪杆化解冲击力。

不过骑枪大多造价低廉,属于用完即丢的一次性武器。

两者说不上孰强孰弱,只不过发展方向不同,一个成本低廉,日抛型,用完即丢。

一个精工细作,传承型,百年不朽。

(马槊杆是真的是可以保存几百上千年,有出土的文物,有兴趣的去搜索下。这种复合材料的做法,完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如此复杂的制作过程,最后合用的槊杆成功率却只有三成不到,所耗费的材料,可以抵几十张硬弓。

这只是槊杆,还没算最昂贵的槊锋,为了能够破甲,材料也要选用千锤百炼的上好精钢打造。

槊锋长度超过二尺,兼具刺击与劈砍的功能。

百炼精钢的价格与黄金相当,需由技艺精湛的工匠精心打造。

因此,槊锋的制造成本接近于一柄优质百炼横刀的价值。

以为装上就完了?还不够!

装上槊锋,槊鑽后,还得不断调整平衡重量。

一杆合用的马槊调整平衡方式如下:将绳子的一端固定在槊尾,另一端则悬吊于距离地面二尺的位置。

通过这样的设置,马槊可以像秤杆一样保持悬空状态。

既不会因两端重量失衡而下坠,又能够在持槊向前时,减轻握持的负担,从而确保马槊的稳定性和使用者的舒适度。

(看过锻刀大赛的朋友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