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别小瞧了这伙房管事,在大家族中,入口食用之物,自然慎之又慎。
所以伙房管事一向是非亲信不可任之。
想那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杀人无数,却偏偏对给他做饭的厨子和颜悦色,信任有加。
哪怕做了皇帝也还是任用以前带兵打仗的那个厨子。
当真是因为厨子手艺高明?令他食髓知味,念念不忘?
非也,主要是信任问题。
他两个嫡子贵为亲王,就因为苛待了厨子,被老朱好一顿臭骂。
“膳,立命也,非操膳其事者不得其精。将操膳者视以寻常,是不可也。若频加棰楚,不测之祸,恐生于此。”
这是朱元璋训斥儿子的原话。
—————————
李明当着李世民和李三通的面,把之前的所有前因后果讲述了一遍。
而后又从老憨的背上捧出装有七叔公骨灰的咸菜罐子,以及他留下的断刀,亲手交给了李三通。
李三通抱着七叔公的骨灰,泣不成声,以头怆地。
就连李世民眼中也是极为复杂。
既有对族人身死的痛惜愤慨,也有对七叔公等人悲壮的感叹,还有对李明他们的孤身前来的惊讶和赞赏。
从陇西到长安,一路兵荒马乱。
流民,乱兵肆虐,要带着一群半大的孩子平安抵达长安,其中的艰辛苦难可想而知。
李世民看着李明,眼神越发的欣赏。
小小年纪,临危不乱,智计百出,既然重情谊又有统帅力,实在是难得。
好好培养,日后必成大器。
他们正在堂中谈论,只听外面有一年轻女子声音传来“二郎,我听人说,你在西市带回了一群孩子?”
紧接着,莲步轻移,走进一个身穿淡黄色襦裙的女子。
那女子皎若明珠,如花似玉,眉如远山含烟,眸若秋水盈盈。
发髻高挽,如瀑青丝中仅以一枚玉簪轻点。
气质温婉恬静,却又不失端庄秀丽。
看到这女子,李明才知道什么才叫美如诗画,貌似天仙。
跟李世民战在一起,当真是珠联璧合,好似神仙眷侣。
李世民眼中全是笑意,道:“观音婢,你来了。”
观音婢,是有千古贤后之美誉的大唐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小字。
对着李明他们介绍道:“这是内子,娘家姓长孙。”
他又指着李明他们对女子介绍道:“这是咱陇西老家的族人。”
李明可知道长孙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赶忙带着大伙施礼,齐声道:“见过夫人!”
李世民一挥手,道:“叫什么夫人!生分,叫伯母!”
李明赶紧顺杆爬,依足了晚辈参见长辈的礼节,对着李世民夫妻恭声道:”见过伯父,伯母!”
长孙玉手轻伸,将他们扶起,道:“都是自家人,无须多礼。”
见李明他们都是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模样,便好奇问道:“二郎,他们怎会……”
“哎!”李世民长叹一声,道:“他们,当真是不易啊!”
然后又把李家村的事,和李明他们的如何来到长安的来龙去脉,给她统统讲述一遍。
长孙听完,泪眼婆娑,感慨不己。
也不嫌弃他们浑身脏兮兮的,抱着几个女娃,一边不住的感叹“我的儿,可苦了你们了!”一边不住的用手帕抹眼泪。
(隋唐年间,女儿称儿,男儿称郎。至于主角的明哥儿,更多是昵称。)
她对李世民嗔道:“二郎,如此就是你的不是了!这些孩子一路忍饥挨饿,风餐露宿。早己疲惫不堪,你还拉着他们问东问西。”
李世民哈哈一笑,搪塞过去“是某疏忽了,疏忽了!”
长孙对着门外高声吩咐道:“芍药,去喊裁缝过来,给他们量体裁衣,每人都做几套新衣裳!”
“月季,安排人去烧水,水要温的,孩子皮嫩,免得烫了他们。”
“茉莉,去叫人打扫住处。嗯,就安排在我和二郎隔壁的院子,近些也好方便照应。”
“海棠,那些御医还没走罢?喊他们过来,给每个人都仔细着检查调理。”
门外几个丫鬟答应一声,分头下去做事。
长孙又看着哭的泪人一样的李三通,温言劝道:“三通,人死不能复生,你要节哀!
这些孩子们跟你最亲,往后你也搬过去一块住,好生照应。”
李三通抹了抹眼泪,点头答应。
而后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