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E小说 > 大唐:从李世民远亲到肉身成圣 > 第36章 传刀

第36章 传刀

李明教得认真,孩子们练得刻苦。

不过几日的功夫,混元桩便己站的有模有样,初见成效。

剩下的,那就是日积月累的水磨工夫了。

按理来说,习武本应该循序渐进。

扎牢根基,然后一步一个脚印的先从练法拳架开始,呼吸养气,增长体力,熟悉发力。

待练得滚瓜烂熟,信手拈来的程度。身体也习惯了如何发力,体力悠长后。

再开始练习打法,也就是实战招式。

无论何种武学,其实打法,翻来覆去就那么几招。

但要讲究随机应变,万万不可拘泥于套路招式。

其实真正的习武练家子,动起手来,往往胜负只在几息之间。

三招五式,即可分胜负,定生死。

可若是孩子们按照那个练法,待成长起来,非得下个十年八年的苦功不可。

时不我待,动身在即,李明也顾不得拔苗助长了。

李家村的童子军们,现在极为迫切的需要一门防身的手段。

拳脚虽然方便,但是孩子们身小力弱,杀伤力不够,很难起到显著的效果。

所以,李明打算先教他们熟悉使用兵器。

说起兵器,在这个时代,最好上手,使用率最高的就是刀。

有句老话,年刀,月棍,一辈子枪。

枪,后世指大枪,其实就是马槊的演变。

马槊这种兵器,虽然称霸这个时代的冷兵器战场,但是制作昂贵且费时费力,非将门子弟不可习练。

马槊,马槊,你最起码得有匹马吧。

没有马骑,还练个什么马槊!

这个暂时对一穷二白的李家村来说,根本不太现实。

棍么,虽然见效快,制作方便。

但是缺点和拳脚一样,还是杀伤力不足。

毕竟使用者大多数都是孩子,不可能指望着半大孩子们一棍下去,就能使一个成年壮汉失去行动能力。

除非是击到要害,不过那对于新手来说,难度颇大。

所以,想来想去,还是刀最为实际。

易学,普遍,杀伤力也够。

对于怎样使刀,李明其实涉猎不多。

虽然他有一手飞刀绝技,并且习武多年,什么八卦刀,少林刀,梅花刀,太极刀也算略有涉猎,不过都是浅尝即止。

毕竟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刀法这种己经逐渐退出战争舞台,不是现代搏杀的主要研究方向了。

李明更熟悉近距离格斗搏杀,贴身短打。

若说起匕首的使用,他倒是颇有心得。

不过想玩好匕首,那更多的是需要经验,眼力,技术,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

才能发挥出一寸短,一寸险,一击必杀的效果。

匕首,根本不太适合新手入门。

还有一点,后世流传下来的这些刀法中,大多还是更适合比武较量和小规模缠斗。

对沙场争锋,两军对垒来说不是很合适。

唯一知道适合战场用的,且完整流传下来的刀法。

也就只有抗日战争时期,二十九路军血战喜峰口时,立下歼敌五千多人的辉煌战绩的大刀队,所流传下来的那套《破锋八刀》。

据说是沧州武术名家马凤图先生,专门为西北军大刀队,针对倭寇们擅刺刀的特点而编制的。

不过李明只看过视频,没有实际演练过。

所以,李明教不了。

武学之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就算有本武功秘籍,没有师傅手把手的教,自己瞎练很容易出岔子。

思忖良久,李明还是决定请村里刀法最好的七叔公出山。

李家百年将门传承,凭借战功能在乱世崛起,屹立不倒。

靠的就是刀法,马槊,神射三样法宝。

李氏先祖,李暠,李虎,包括现任家主李渊,皆以精善骑射闻名。

唐太宗李世民,那更不用说了。

生猛得一塌糊涂!

十七岁,李渊围剿贼酋魏刀儿,深陷敌军包围,李世民带领精锐骑兵突围而进。

连珠箭发,箭箭毙敌,弓箭所指,敌军溃散,于万军敌营中救出李渊。

十八岁,随李渊起兵进关。大战宋老生时,他双手持刀,一连砍翻十余人,刀都砍卷刃了。

二十二岁,虎牢关前亲自披坚执槊,带领三千玄甲军大破窦建德十万大军。

其弓马更是一绝,曾一战射杀百余人。

(后世曾有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