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清流、浊流之分,不管是六部司官还是地方州县官员,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就可以通过考选进入翰林院,而翰林官任满之后,也要外放各个衙门或者地方州县,尽可能的消弭朝廷可能出现的党争危险。
其实对于朱载坖所看到的缺陷,大明朝廷里的不少有识之士早就已经看出来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虽然保证了阁臣的最低素质,也使得阁臣日渐务虚,行政能力下降的很快,因为很多阁臣缺乏对于地方行政的了解,他们从中进士之后,就一直在翰林院工作,一般就是在翰林院迁转到头之后,直接六部侍郎或者各寺正卿、副都御使做起,然后争取从尚书或者吏部、礼部左侍郎的位置上入阁。
虽然大部分的阁臣都是搞政治的高手,但是他们缺乏对于基层的了解,同时阁臣与部院大臣之间也是矛盾重重,导致朝廷的行政效率低下,决策失误,互相攻讦不断,而一些有行政能力,熟悉地方情况的官员,却因为殿试成绩不好或者没有通过朝考,丧失了入阁的机会,在朱载坖看来,这是及其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