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错了!”
苏鸣站了出来,看着李凤梅,声音没有丝毫感情。
“首先,王主任比你更适合人民教师这个称号。”
“其次,我想问问这位李老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学习的目的?
听见一个差生如此问自己,李凤梅气笑了,一手叉着腰,冷笑连连的说道。
“学习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考一个好大学,将来找一个好工作,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才对得起父母这么多年的养育之恩。”
学习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
为了不被社会淘汰?
苏鸣呵的笑了。
“荒谬,简直是荒谬!”
这一刻,他突然觉得不只是林晴雪和苏仁的思想出了问题。
而是这个社会的思想出了问题。
教育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如果教育出了问题,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也迟早会出问题。
苏鸣一脸可悲。
“1937年……”
苏鸣没有反驳,而是以旁观者的角度,讲起了一个故事。
1937年年底,县大队奉命护送一批知识份子南移。
那时的苏鸣才13岁,因为长年的营养不良,他还没有一杆步枪高。
听知识分子们说,他们来自遥远的京城,来自那座顶尖大学汇聚的学府。
南迁是为了保留华夏的火种,只要他们还在,华夏就有复兴的可能。
苏鸣是第一次见识到这么多知识分子,他们的学识比县城里的先生还丰富。
十三岁的苏鸣缠着他们问了很多问题,先生们也耐心的讲解。
护卫的路途中,他们没有遇到任何阻拦,但苏鸣并没有觉得开心。
一路走来,所见之地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
许多孤苦无依的老人,颤颤巍巍的抛洒着黄纸。
他们白发人送黑发人,虽然悲痛欲绝,但老人们说,他们骄傲。
他们的儿孙是为了民族而死,是为了泱泱华夏而死。
他们,死得其所。
正是他们无畏的牺牲,才撑起了华夏的脊梁,撑起了这个民族的脊梁。
是他们的牺牲,使得残忍的敌寇,三个月内灭亡华夏的计划破灭。
是他们的牺牲,唤醒了更多麻木的国人,才有了更多的的人奋起反抗,不畏牺牲。
先生们大为震撼,他们觉得愧对先生这个词汇,这些孤苦无依的老人,才对得起先生一词。
先生们大义。
一些人不再南移,留了下来,他们要教书育人,为华夏延续传承。
一些人继续南移,但他们的眼神不再畏惧,而是充满了希望。
他们不是逃避,而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撑起这个民族最后的希望。
一人大义,身边之人便会大义。
三人大义,便有一群人大义。
一群人大义,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便会大义。
有三位先生跟着县大队去了山里,他们撑起了简陋的帐篷,帐篷里坐着充满渴望的孩子。
孩子们渴望知识,先生们渴望他们将来能撑起这个国家。
苏鸣也想留下来,但他没有。
十三岁的他已经是战士了,不再是孩子。
后来。
敌寇扫荡,先生们为了掩护娃娃们撤退,以文弱书生之躯与敌寇周旋。
县大队赶到的时候,有两位先生被敌寇抓走了,一位先生重伤垂危,躲在村里的旱厕中才逃过一劫。
但他也活不久了。
牺牲前,先生眼里饱含热泪。
他说他不想死,他害怕,他畏惧死亡。
他不想孩子们没了老师,害怕孩子们以后无法学习。
更害怕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希望就此断送。
先生还是走了,带着遗憾。
苏鸣来不及悲痛,提着比自己还高的枪,跟着大队长准备去营救另外两位先生。
但城里的探子们说,先生们选择了自尽。
自尽前,他们高呼,为了民族,为了华夏,为了子孙后代,吾辈当学其知识,读其理论,研其高船利炮。
十三岁的苏鸣记住了这句话。
那一夜,县大队无人能眠。
苏鸣红着眼眶,用手捧起黄土,将那两位先生的衣物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