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的考生不会死守旧策文。
这两条具体是李治改的还是阿武改的不确定,但是这个时期已经是二圣临朝了,而且李治在683年去世,我倾向于阿武有参与决策的权利。
2武皇提出的糊名制度。
3永昌元年,张柬之因为答卷不符合格式被判落第,是被武皇觉得及第的人有点少,才把这个内容好格式不对的家伙给捞出来了。
查阅《唐代进士录》可以看到,按照他“少补太学生”,得到(永徽四年)国子祭酒的赏识,后他是三十岁左右进士,给了一个九品官职,还被丢到了当时算边角旮旯的四川,然后蹉跎到了六十五岁才参加制举“贤良方正科”的考核,希望能升官,还差点因为格式问题没通过。
这就是当时寒门的待遇。他起码还能当太学生呢,已经不是一般人了。
4武皇在执政后,在688-691,694-697连年参与制举。
什么是制举呢,贡举是只选拔,但是制举是选拔+选官,不用考完试了还处在待选状态。制举的时间也要比贡举灵活,除了六月之外其他月份都有举行过,主要是看当政的人怎么想,有没有这个执行力。
唐朝中后期的科举真的被玩坏了,但是武皇时期,我觉得是能称一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这一点真的很令人敬佩。
明天早上九点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