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E小说 > [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 > 165. 165(一更) 沮授之谋

165. 165(一更) 沮授之谋

p>刘和一度为刘协伴读,去岁洛阳被攻破后,董卓携带刘协外逃之时未能顾及将他带上,也随着邺城朝廷的建立而,也是给了袁绍插手幽州事务的资本。

他转向沮授,说道:“请先生说第二件举措吧。”

沮授回道:“请明公延请郑康成前来邺城,重启太学,同时——”

“请涿郡中卢公乡里弟子,并汉滨荀公避祸之时所收弟子,齐往凉州为其师请命。天下大儒,于党锢之祸间已损失不知凡几,乔并州若贸然进取长安,卢公荀公性命必然不保,恐为大憾。”

“众弟子不为劝其不战,只为劝其静候荆州方向分出胜负,可再出一军攻伐长安之时,待万事稳妥再战。”

卢植与荀爽必然是希望乔琰直接出兵的,可董卓绝不会让他们的这种想法传递出去。

这也就让这种舆论声讨的方法有了可行性。

何况也正如沮授所说的那样,这些被请去奔赴凉州的子弟可不是阻拦乔琰打董卓,救回天子,而是希望她再等一等,确保能快速拿下董卓,而不至让名士牺牲之时再战。

可荆州刘表和孙坚朱儁等人之间,到底要多久才能分出胜负,这也不是一件可以轻易定论的事情,袁绍甚至可以在其中插手,做出些行动来。

但从明面上,他只是将青州大儒郑玄请来了京城,将已经荒废了一年有余的太学开办起来,作为其中的主事者而已。

这甚至是一项继续收拢士人之心的举动。

这两道举措落下来,乔琰若要想携征讨韩遂成功后的大胜之势进攻三辅,起码在一年半载之间都是不可为的。

若真这么做了,她原本汉室忠臣的身份,就站不住脚跟了。

以沮授所揣测,哪怕乔琰并不像她所表现出的那样为先帝孤臣,而是以汉臣之名,行割据之实,也绝不会在此时做这等自毁长城的事情。

他话音刚落,袁绍便拊掌而起,朝着沮授行了一拜谢之礼。

沮授这两项建议,不只是拖住了乔琰的举动,更要紧的是,这两项举动的背后,都是在为他那雄踞河北的计划继续添砖加瓦。

这才是最为顶尖的谋士所应当表现出的素养!

他袁绍有此等谋士,何愁大事不成!

还粮?

袁绍这么仔细一盘算,发觉还真到了要还那五万石军粮的时候。

因着迁都、剿匪的各种事宜,袁绍几乎都要忘记了,酸枣联军征讨董卓其实已经是去年的事情,从并州借用来的军粮也确实是在去年六月送到的。

距离如今,真已是整整一年了。

不,甚至还多了几天。

若按照乔琰当时提出的算法,袁绍还得再还上那么几十上百粒麦子。且遵循着当时的还债条例,袁绍应当要将这百粒麦子亲自数给乔琰看。

换成是其他人提出的这个要求,袁绍说不定还觉得这就是个促狭调侃的话而已。大家都已各自坐到这等权重高位上了,怎么都不应当再兑现这等混账的附加条件。

可偏偏,对面是乔琰。

按照她那行事方式,她是真有可能这么干的!

袁绍捏着这封信,面色沉沉。

再看看她在这封信中所说的那叫什么话——正欲长安救驾,速还。

她是真不客气啊……多一个字都不愿意写!

这是何等傲慢的口气!

哪怕他袁绍在这一年间已手握青州冀州二州之大权,又有拥立东面天子之功劳,他从乔琰这里得到的信中还是这么一派颐指气使的样子。

这很难不让袁绍在一瞬间想到乔琰去年直接在街头痛斥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场面,也是此等的不客气!

好得很!

她若随后成功进攻长安,又若真让她将小皇帝刘协给救了出来,届时她再将这等锋芒毕露的苗头,从对准马腾韩遂转为对准他来,岂不是当场就要开战了?

袁绍自恃是个本事人,但先有邺城粮贵,后有余贼复起,要是再有乔琰直接上门来攻伐,手握刘协这个正统名头,他还真不是她的对手。

坐在下方的审配看到袁绍在收到这封道:“正南,我等不能履韩文约之覆辙。”

何为不能履韩遂覆辙?

韩遂对乔琰还是太放心了,根本没想到对方能以这等方式攻破金城。

同样是三万人,当年的周慎和孙坚在葵园峡被西凉军抢断了峡谷,杀得丢盔卸甲,韩遂却被乔琰直接虚晃了一招绕行到后路上,来了一出左右合围。

谁也不该忘记,这位少年封侯的并州牧原本就是从黄巾之乱的战场上出头的。

所以谁又能确定,她对上董卓真的会是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的局面,而不会是——

不会是韩遂的情况再出现一次?

天下可为将者甚多,为帅者却不多,乔琰正是个中翘楚。

他们若是想在冀州青州继续发展下去,起码再积攒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