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E小说 > 事业脑咸鱼在八零 > 第141章

第141章

《时代周刊》编辑部心头压着的秤砣一轻,高高兴兴就搭乘飞机来到了华夏。

飞机降落的地方是在上-海。

在来之前, 《时代周刊》编辑部的所有人对华夏的了解都仅限于那些时政类的报纸, 他们想象中的华夏是一个又脏又乱又差的地方。

他们是抱着上刀山下火海的勇气来的。

然而,当他们走下飞机时, 直接被充满现代气息的机场给惊呆了。

“OMG,这比纽约的机场还要大,还要干净, 还要漂亮!”

一群人在机场里‘OMG’个不停,也算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陶娇杏带着自己准备好的书稿在东方美学的大楼会见的《时代周刊》编辑部。

东方美学立足于护肤品, 产品逐渐蔓延浸润到奢侈品、日用品、服装鞋帽、艺术摆件、家居家装等, 哪怕只是单独把东方美学拎出来,在国内都算是首屈一指的大企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不低。

上-海市批给东方美学的园区占地面积达到七千亩, 建设风格都是陶娇杏亲自操刀设计的, 颜色张扬而不喧嚣, 建筑大气又不失灵动, 虽然无法做到苏州园林那样一步一景, 但也达到了拿着相机随手一拍就是一张精美照片的水平。

黄浦江就在园区旁边, 景色自然没得挑剔。

《时代周刊》编辑部来的人感觉三观都被颠倒了,见到陶娇杏之后,主编已经同陶娇杏客套了,后面来的几个编辑还在嘀咕。

“华夏的建设是真的好啊,同我在报纸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样。”

“谁说不是呢,原来报纸一直都是在骗人。”

“可能是他们不想让我们看到华夏的好,毕竟这还不是华夏最好的城市,就建设得比纽约还漂亮了……”

陶娇杏听着这两位编辑嘀嘀咕咕的话,插了一句来表达谦虚,“其实华夏还有很多需要发展的地方,你们看到上-海比纽约新,是因为纽约已经建设了几十年,而上-海最新的那些建筑都是这十年内建的。”

想想当年满清王朝派人去美利坚访问时,看到那高楼大厦,看到那车水马龙,估计也是和《时代周刊》编辑部的人来到华夏一样,恍恍惚惚了一整路吧。

明明只是出了个国,却感觉进入到了一片新的世界。

《时代周刊》的主编对自家这么没见识的员工有些无语,回头看了一眼,满脸微笑地同陶娇杏说,“陶,我们进入正题吧。”

陶娇杏自无不可。

她让人把提前准备好的书稿拿了进来,挨个儿分发给《时代周刊》的编辑。

这些人原先以为会是每人一本,没想到居然是每人一摞,足足十二本。

陶娇杏在这一套《探索人与自然的神合》中,以故事性的文笔掺杂励志鸡汤以及人生感悟的手法,将自己的自传与回忆录写的无比诗情画意。

有些内容写得沉重而深刻,就如同夏天的雷雨,有些内容又写得轻松写意,好像过尽千山的春风,以一种不紧不慢的调子将读者的胃口稳稳当当地吊住,直到看完一本书再打开另外一本……

陶娇杏也不急,她早就做好了等《时代周刊》编辑部的人看三天的准备。

她拿出叫宋红琴提早准备好的纸笔来,构思‘助农’产业的一环。

——————

‘助农’产业已经稳步推进开来,单单是食品加工厂,万物集团旗下就添了七百多家。

这些食品加工厂均是靠近食品产地的,经过或简单、或复杂的制作工序后,能够长途运输的食品靠着供销总社的渠道,流通向全国各地。

这会儿就彰显出了陶娇杏当初收购供销总社的远见。

供销总社在万物集团进行了彻彻底底的改革,去除了那些臃肿的部分,删繁就简地处理成了三块业务——从原产地收购、途中转运邮寄、销往全国各地。

这三块业务给万物集团带来的收益不是最多的,但业务量却是最大的,也切切实实地盘活了乡镇的经济。

通过食品厂这种听起来没多少技术含量的工厂,将乡镇也链接到了全国的经济版图中去。

而且万物集团旗下的食品加工厂在设置时都选取了就近原则,哪里离食品原产地近,就把厂子开在哪里,就近采集,就近收购,就近招工,就近推动优质品种的培育与种植……食品厂的税收交到了当地政-府的钱袋子里,当地政-府手头有了钱,自然就有了修桥修路的资金。

老百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